十年前,李婷还在上海某公司做行政,每天挤地铁、加班、应付琐碎的报表,银行卡里的数字永远追不上房租的涨幅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她在朋友家尝到了一杯“颜色像彩虹”的营养饮品,随口问了句“这是什么牌子?”——这个问题,成了她人生的分水岭。如今,她带着团队穿梭于中德两地,在慕尼黑总部接受培训时,总监指着窗外阿尔卑斯山对她说:“你看,加入PM的人,眼里都有这座山的高度。”
很多人以为“加入德国PM”是件门槛极高的事,脑海中浮现西装革履的商务谈判、流利的德语、动辄百万的启动资金。但实际上,PM-International的加入机制更像“开连锁便利店”:总部提供标准化产品(比如明星产品FitLine)、成熟的培训体系(从产品知识到客户沟通),而你只需要做好三件事——找到人、讲明白、持续做。一位苏州宝妈用“下楼取快递”的时间打了个意向客户电话,第二天带着孩子去对方家里泡了杯奶昔,当月佣金就覆盖了孩子的早教费。
第一步“找到人”,不是让你列通讯录狂发广告。深圳的退伍军人老周最初在健身房发传单,效果寥寥,直到他把目标锁定在“半夜刷手机买保健品的中年人”。他在短视频平台发了一条对比视频:左边是熬夜后暗沉的皮肤,右边是喝完PM膳食粉一周的同龄人。评论区有人问“多少钱”,他回:“私信送你一包体验装,喝完再谈钱。”一个月后,37个潜在客户中19人成了长期会员。
“讲明白”的核心是降低认知成本。PM的产品线涵盖体重管理、运动营养等六大领域,但新手往往陷入“背成分表”的误区。杭州的90后合伙人王浩有个绝招——用咖啡打比方:“你喝速溶咖啡是为了提神,喝星巴克是为了社交,喝手冲是为了品味。PM的基础款像速溶,快速补充营养;高端线像手冲,满足抗衰老、增肌等精准需求。”客户听完笑了:“那我先来杯‘速溶’试试。”
最难的是“持续做”。很多人加入时热血沸腾,三个月后消失无踪。慕尼黑总部培训师曾用“煮开水理论”敲打新人:“烧到50℃关火,下次重烧还是费同样的时间。但如果你每天保持80℃的热度,半年就能沸腾。”重庆的单亲妈妈陈露最初每天花15分钟在朋友圈分享客户的真实反馈:有人减了5公斤,有人体检指标好转,有人把产品寄给父母。半年后,咨询量像滚雪球般涌来,她索性辞职全职投入,去年收入翻了7倍。
当然,加入PM绝非“躺赚”。一位柏林区域总监私下说:“70%的人卡在‘不敢开口’——他们总觉得要等自己更专业、更有钱、更有时间才行。”但事实上,PM的线上系统能一键生成产品对比图,AI助手能模拟客户问答,连团队管理都有现成的裂变模板。就像学游泳,站在岸上永远怕呛水,跳下去才知道水的浮力有多大。
最近,慕尼黑总部升级了“轻创业”政策:取消首批押金,开放线上工作室(支持中德双语后台),甚至给新人匹配“陪跑导师”。一位刚签约的广州程序员自嘲:“以前996给老板攒法拉利,现在每天花2小时经营PM,至少轮胎钱归自己了。”
凌晨两点的浦东机场,李婷的团队刚接到一批德国空运来的新货。她拍下货箱上的PM标志发到群里,配了句话:“十年前那杯奶昔,喝出了我后半生的选择权。”